首页 > 文学 > 穆明祥专栏 > 正文

贾岛“刻苦求工”的精神值得学习

贾岛“刻苦求工”的精神值得学习

穆明祥

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以苦吟著称的僧人,名叫贾岛。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后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其诗喜写荒凉枯寂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其诗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著有《长江集》。

据说,贾岛在送别其堂弟无可上人赴天台山时写了首五言律诗,题为 《送无可上人》,诗曰:“圭峰霁色断,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去,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诗之大意是: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的天空格外明丽,我来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他带着麈尾在蛩鸣凄切的秋天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将身体靠在树边休息。最终应烟霞之约,以天台山作为自己的近邻(笔者按:这不仅是无可上人的归处,也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期许)。

在写完这首诗后,又写了首五言绝句《题诗后》,其诗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诗的大意是:我反复琢磨经过三年才写出这两句诗,一读到它们,禁不住两行热泪就流了下来。我这样的诗如果还得不到好朋友(知音)的欣赏,我就只好回到老家去与家乡的秋山做伴以终天年了(诗中的“知音”引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

该诗首句中提到的“二句”(有的版本为“两句”),据说是指《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题诗后》是贾岛为了强调这两句诗的来之不易,专门为其写的注解,这在整个唐诗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让笔者纳闷的是,既然是指这“二句”诗的话,那么,从《题诗后》一诗表述的时间内容而看,好像写《送无可上人》的时候只写了首联、颔联和尾联六句,颈联“二句”当时没有写出来,琢磨三年得来之后才补全的。这“二句”诗究竟有多么好,如何觅之不易,竟让诗人琢磨了整整“三年”(笔者按:应当作夸张之语看),他人好像理解不会太深,唯有亲历送别者的贾岛感触最深。因为,他是此时、此事、此景、此境、此情、此意等的见证者、感知者、抒发者和亲历者,故而,最有权利发这样的感慨和最能品鉴到其中深意所在以及情感况味。其实啊,对这“二句”诗,可能由于笔者“不是局中人,难解其中意”吧,因此,也未觉得有作者所写的那么动人,读之会让人“潸然泪下”的。不过,可能是诗人在为琢磨这“二句”诗所付出的艰辛而“双泪流”的,抑或是在为来之不易的这“二句”自己觉得十分心仪的诗而流的“喜泪”也未可知。

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唐代诗人方干《赠喻凫》“才吟五字句,又白数茎髭”、《贻钱塘县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均从贾岛该诗化出。

贾岛能写出被后世称道的好诗,正是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的结果。当然,不是说贾岛所作的诗都好。就每个作诗者而言,要达到所作的每首诗“都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为其付诸心血,“刻苦求工 ”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因为,贾岛在作诗方面“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的精神,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借鉴与启发处。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或搞什么工作,都得像贾岛作诗那样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切不可粗枝大叶,浮皮潦草,马虎大意。如是,方能做成事、干好工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