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初长成
陶林康(宝鸡)
秋雨绵绵,已持续四十余日。窗外的世界被雨水洗得发亮,马路空荡,对面的家属楼紧闭着窗。远山隐在雾里,恍若一幅淡墨写意。我端着茶,不时轻抿一口,心里却总搁着件事,飘飘忽忽的,怎么也抓不住。
翻看手机时,才想起昨日那条陌生短信:“叔叔您好!我是苗苗,10月19日我结婚了,我把喜糖送到陶爷爷(我的父亲)家了……”当时正忙,未及细想。此刻却不禁疑惑:苗苗是谁?她怎知我的电话?又怎么找到我老家的?
拨打父亲的电话,一连十余次都无人接听。秋雨敲窗,声声急促。一边是喜糖送到了爷爷家,一边是父亲的失联,这两件事在心头缠绕,却理不出个头绪。
坐在办公桌前,终于拔通了父亲的电话,才知他下地干活去忘带手机了,说来了个闺女称她是苗苗,说结婚了来与爷爷奶奶分享一下她的喜悦。我盯着漆黑的电脑屏幕,里面映出了我的倒影。记忆仿佛像一个塞满的抽屉,我拼命地想拉开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原来苗苗是好友的外甥女。试着加她微信未果,只好请好友推送。申请发送的那一刻,竟有些忐忑。瞬间通过后,“叔叔好,我是苗苗”几个字跃入眼帘。
心中百感交集。与这孩子不过三面之缘,却仿佛已相识半生。
第一次见面,是九年前的秋天。在安康她的学校里,一个“满脸痘痘”的姑娘,坐在我对面,说起钢琴专业的不足,说起下岗的父母,眼里尽显迷茫,也有倔强。秋雨敲打着窗棂,我以长辈的身份,与她聊了许久。晚上带她去见战友,不知哪来的底气,我说:“这是我侄女,请多关照。” 临走时,我塞给她的那个信封,薄薄的,却装着一个长辈所能给予的一点点心意。
第二次,在她毕业之际。在清姜路边上的胖娃面馆里,热气腾腾的拉面之间,她说愿意参加社会考试。我当即帮她联系复习班,之后的备考、报名、面试……都通过她姨妈转达建议。偶尔得知她顺利通过考试正式入职,心里便像晒过太阳般暖烘烘的。
第三次偶遇,是在去年春天的家属院楼下的火锅店。见她时正好她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在吃饭,一会儿她悄悄出门,回来时塞给我一包中华:“叔叔,我拿工资了……”那一刻,我知道,当年的小苗苗已经长大了。
如今,她要结婚了。我在回复中写道:“看到你成家立业,叔叔由衷高兴。你们送的厚礼暂且收下,但未来用钱处多,不必如此破费。若遇困难,叔叔定当尽力。”
今年夏天,偶遇她姥姥。老人紧握我的手说:“你是我家的大恩人。” 其实哪有什么恩人呢?不过是在别人迷路时,顺手指出自己认得的那段路罢了。我又何尝不是受了恩惠呢?是他们,让我懂得:善意的种子即使埋得再深,终会破土而出。
茶凉了,雨还在下。泪水模糊了视线,不知是源于回忆还是感动。我突然明白,这些年来我给予的不过是一盏灯的微光,而收到的,却是整片星空的回响。三次见面,一世牵挂——原来所有善意的流转,最终温暖的都是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陶林康,籍贯陕西宝鸡。曾在空军航空兵部队服役十余载。曾多次立功受奖,现供职某国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空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等3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发稿2000多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