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文子专栏 > 正文

文 子 :净 土 寺 探 幽

净 土 寺 探 幽

 □ 文 子

中秋刚过,秋意便一层深似一层。午后的颍川河谷,静卧于群山之间。日光正好,褪去了夏日的酷烈,换作了几分懒懒的暖,如上好的蜂蜜般,自湛蓝天幕缓缓流淌。车行山道,轮下落叶沙沙作响,清脆而蓬松,是这季节独有的韵律。

河谷在饱满的阳光下,层次历历。近处,白杨林通体金黄,每片叶子都似精心打磨的铜片,光斑跳跃;远山则依旧苍翠,只是那深厚的绿意上,仿佛蒙了一层轻浅的金纱。山风自敞开的车窗涌入,带着草木清爽的气息。此时节的净土寺,据说最为秀美,尤其是那午后的松涛,在明净阳光里,别具一番清韵。

山门静立于两峰相接之处。朱红色的牌坊被秋阳映照,泛出暖橙的色调。“曼殊寺”三个镏金大字,让光线勾勒出隽丽的光边,仿佛随时要融化于这满山秋光之中。穿过山门的刹那,光影顿异——门外秋阳坦荡,毫无遮拦;门内则是经古松筛落的斑斓光影,灰白相间,恍若两个世界。

整座寺院安然栖息于群峰环抱之中。十八座山峰在朗朗秋日下轮廓清晰,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十八罗汉拜文殊”。此刻,山的细节纤毫毕现:东侧峰峦陡峭如削,岩石的肌理在强光下更显峻厉深刻;西侧山势则平缓许多,松柏的苍翠与枫树的红艳点缀交织,宛如巨幅锦绣。没有晨雾的遮掩,这些沉默的“罗汉”显得格外坦荡庄严,犹如正进行一场无声的法会。

菩提道上,古松如盖,将阳光剪成无数晃动的光斑,洒在青石路面。松针被秋阳照得油亮,每根都似细细打磨过的青铜针。恰一阵山风掠过,松涛便从四面八方响起。不同于晨昏时分的低沉呜咽,午后的松涛清亮而高亢,仿佛每根松针都参与这场自然的合唱。清代进士吴西川“松涛泻半空”的诗句,在此刻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那声音确如自天穹倾泻,带着阳光的暖意与山风的清秀。

放生池水光潋滟,在日照下宛若撒了满池碎银,明晃晃耀人眼目。池水清澈见底,卵石如嵌入的元宝,锦鲤悠游其间,鳞片偶闪金光。龟鳖匍匐于池中岩石上,背甲被晒得温润,偶尔慵懒伸颈。池畔有孩童蹲踞,凝神水中游鱼,小小的身影倒映水面。池边石碑被阳光照得发白,字迹需凝神细辨。水中生灵的自在,与这无所偏私的阳光,共同构成一种无声的启示:如此慷慨普照的光明,何尝不是人间净土的另一种显影?

寺院建筑在秋日漫射下,色彩格外分明。红墙吸饱了热量,显得温厚;金瓦反射着耀目光芒,与周遭苍松翠柏形成鲜明对比。那株著名的“松柏同根”奇观,在充足光线下愈显神异——松树的针叶泛出青蓝光泽,柏树的鳞叶则呈深碧,虽根系在地下紧紧相拥,枝叶却在空中各展风姿,于秋阳下无言演绎着同源异流、和而不同的自然美景。

立于文殊殿前宽阔的石砌平台,可俯瞰整个寺院全貌。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殿前青石阶上,将石面晒得微微发烫。一位年轻僧人正于殿前洒扫,素色僧袍在强光下显得格外规整。交谈间得知,净土寺历经沧桑,现今模样,乃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正法师率弟子历经八载艰辛重建之功。“师父常言,”年轻僧人的声音在秋阳里清朗平和,“佛法如阳光,不分古今,不论顺逆,始终如一。”

午斋时分,寺钟鸣响。那浑厚之声在明净空气中传得格外悠远,与松涛、鸟鸣交织,合成秋日山中最动人的交响。下山途中,可见三两香客于佛前虔诚供奉,身影被窗棂透入的光线拉得修长。世人往往于此求福祈愿,却鲜少察觉,正如此时此刻慷慨无私的秋阳,那种觉照与慈悲,本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山门外,阳光依旧明媚。整座寺院在秋阳照耀下,宛如一幅设色明丽、笔触精细的工笔画,每一细节都清晰可辨。身后的松涛声渐行渐远,心中却有什么悄然沉淀——并非顿悟,亦非解脱,只是一种如同这秋日阳光般明朗而温存的宁静。

车行渐远,窗外群山在秋光中缓缓后退。它们已在此伫立千万年,每个秋天都如约而至,每片落叶都恰如其分,守时守约。净土从不遥远,它就在这秋日午后的阳光里,在来来去去的山路上,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寻常万物之中。而心底那片澄明之境,已如这遍洒的秋阳,温暖、朗澈,静待花开。

【作者简介】:文子,甘肃山丹人,天之水网专栏作者。曾在《甘肃日报》、《甘肃文学》、《张掖日报》、《张掖作家》、《张掖网络作家》、《作家联盟》、《天之水网》、《焉支山》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数篇作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