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钩沉 > 正文

北京现129座东汉至辽金墓葬群 丧葬习俗“胡化”

大兴墓葬群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张景华、李韵,原题为:《北京现129座东汉至辽金古墓葬群丧葬习俗“胡化”》

●从东汉到辽金共129座墓葬,保存完好,揭示大兴历史上非常繁华

●东汉墓葬现“胡化”风俗,北朝墓葬墓主为朝鲜遗民

3月16日,北京市文物局对外发布消息,北京市大兴区发现一处从东汉到辽金时期的墓葬群,共有129座古代墓葬。墓地延续时间之长、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数量之多,墓葬形制种类和保存之完好,为近些年来北京地区所罕见。考古专家表示:在旧城区保护范围之外发现古遗址、墓穴十分可贵,这样大规模和时代跨度的墓葬群,对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9座古墓为何保留完好

大兴古代墓葬群是2010年当地土地开发时被发现的,位于大兴区黄村镇三合庄村。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北京文物部门经过7个月的勘探,共发现古代墓葬129座。2014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古墓葬的发掘工作,受天气的影响,到2014年12月31日发掘工作结束,进入“冬歇期”。在这两个半月的勘探发掘中,共清理古代墓葬75座,其中东汉墓7座、北朝墓2座、唐代墓葬33座、辽代墓葬33座。

为什么在这个地区会完好地保留这么多古代墓穴?考古专家分析,这与永定河历史上多次泛滥、墓地被淤泥覆盖有关。不同年代的墓穴埋葬分层明显,最深的墓穴距离地表7米,浅的约4米多。

永定河从西北流向东南,由于墓地位置独特,位于河道拐弯的地方,容易受到水患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永定河曾经宽300米,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一度形成严重的水患,被古人称为“无定河”“浑河”。史载永定河的泛滥主要在金元时期,这在此次发掘得到证实。

丧葬习俗打上“胡化”烙印

考古人员通过对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的考察发现,从东汉至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丧葬习俗深深打上了“胡化”的烙印。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有东汉的砖室墓、唐代的船形墓,还有辽代的圆形墓。其中,唐代墓葬室内出现了斗拱、立柱等砖仿木结构,室内有桌椅、门窗、灯等砖仿家具装饰,像主人生前的居室一般讲究,这种墓葬只有在环渤海地区才能见到。最为罕见的是,在唐代墓葬室内发现了漆器。

发掘的7座东汉墓全部为小型砖室墓,用砖做成棺的样子,又称为“砖椁墓”。该墓葬最大的特点是“砖棺”均为梯形,南侧宽,北侧窄,南侧高,北侧低,和现今的葬具相似。考古专家认为,这种形制的“棺”是具有“胡人”的丧葬文化因素,即汉人被“胡化”,这是北京大兴地区历史上民族间彼此交流、融合、学习的结果。这与历史上北京地区长期处于汉、胡杂居的社会现实分不开。

发掘的北朝墓葬2座,墓葬形制与东汉墓类似。据专家介绍,此前,北京地区发现过疑似北朝墓,因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而此次发掘为北京地区北朝墓的形制特点树立了标尺。通过墓葬内出土的铭文砖得知,墓主叫韩显度,祖籍乐浪郡朝鲜县,下葬于元象二年(539年)。墓主人的祖籍耐人寻味。乐浪郡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四郡之一,郡治位于朝鲜城,朝鲜县是其下辖县之一,即今朝鲜平壤市区。但是,朝鲜的遗民为什么要埋葬在北京大兴?据史料记载,在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的进程中,曾经有过“迁朝鲜民于肥如,复置朝鲜县”这一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徙运动。肥如位于今秦皇岛市,距离北京很近,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也是顺理成章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