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小说散文 > 正文

傅建芳 : 菊 花 开 了           

微信图片_202511051218441024_2

 

菊 花 开 了          


远山如黛,残阳如血;秋深露重,菊花霜染。一朵朵金菊秋风飘零壮丽绽开,如金盏承露,似玉簪迎风,映着寒秋傲立霜枝,恰如父亲的风骨。花团锦簇,花朵瓣瓣,寄托儿女无尽的思念,裹挟大地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飘过原野,越过山岗,洒进无数亲人的心里,沁人心脾。层层绿叶重重托着黄白的花蕊,簇拥父亲92岁慈祥的面容,庄严而肃穆,仿佛讲述他平凡难忘的一生,悲壮而凄美。

青山为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父亲如青山般立世,无私奉献,却将为人民服务刻进每一段履历。他生于民国23年,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老人,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从小天资聪颖,知书达礼,深得父母的喜爱,他饱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谦卑温和,宁静致远。中学时新中国刚刚解放不久,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人才,由于家境贫寒,在同窗的影响下,父亲舍弃了学业很小在人民法院参加工作,由于勤学上进,业绩卓著,后被组织推荐在甘肃政法学院深造。

三年大饥荒,爷爷奶奶失去了生命。一周后,父亲收到父母病重的电报,心急如焚,请假步行十几里,乘上兰州至天水的大蓬车走七个多小时,在天水又换乘去县城的班车,步行几十里天快亮时才赶到老家,可爷爷奶奶已被乡邻草草掩埋,顿时昏倒在坟前。一周后,身体尚未康复假已满,只好回到了学校,可受极“左”思想影响的班主任,不允他在同学面前流泪,不允说出父母双亡的实情,他忍不住掉下的眼泪,说是对旧社会的控诉。父亲夜不能寐,心里苦苦挣扎着,把一切悲痛化作读书钻研撰写笔记。他始终牢记爷爷的教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毕业后法院委以重任,先后在基层政法一线锻炼,他被那里淳朴的民风所打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出生入死,深入参与许多重大案子的调查审核,侦破许多重大的案件,其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作风,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感佩敬重。其间,下乡返回的夜途,路遇狼的袭击,由于距离太近来不及开枪,当狼扑来时,他拼尽全力用枪杆打死狼,受到县上的嘉奖。后来父亲调到县卫生局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用质朴的言行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卫生事业的兴盛,直至退休。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87年3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表彰。父亲从未享受过单位任何福利分房,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的需求。他们那一代是共和国真正的奉献者,而且是无怨无悔的奉献者。历经了国家多次风雨沧桑的洗礼,而依然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一代人。因为他们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利益感受,只要是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工作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在所不辞。青山有魂,见证了父亲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见证了他对革命工作的鞠躬尽瘁,见证了他对同志对百姓深厚的感情。

红星闪闪

父母的辞世,是一场暴风骤雨,是我一生的潮湿。失去父母的痛苦不是逝去之时,而是日后想起他们的每一天,我的心都会滴血和流泪。

善良与爱注满父母的心间,63年前生了我,63年来辛勤的抚育我,63年来扶我长大,63年后不辞而别,留下了漫长的回忆。父亲是家中的指明灯和守护伞。他勤勉仁厚,尽责守义,17年前母亲不幸病故,父亲坚强的面对,坚韧的担当,一面用自己辛勤的努力,时时为儿女解忧释怀,一面对儿女予以默默理解,帮助我们度过失母的艰难日子。每年“五一”节前,他都回家一段日子,国庆节后回来过冬,今年临别前,他意味深长地送我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告诉我这是他小时帽子上戴过,还有母亲的手表,让我收藏,怎知道这是永恒的纪念。

80多年前的红星,依依闪亮,记载着父亲平凡的世界和不平凡的人生。记忆似秋风吹皱湖水,微波荡漾。他从不苛责儿女,除非你违背了他的心愿,或是母亲历数了我的错点。他总是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温暖地微笑,从不批评指责,从小到大没听过父亲一句责备,更多的是鼓励与期待。从不要求考班级的第一,而是观察我平常读些什么书和什么样的同学交往。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赶快做作业,赶快起床。等我长大了,对镜贴花黄,他会催促我去读书,不要浪费时间。   

我远在他乡求学,父亲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部分供我读书,直到来年参加高考。1981年8月我被天水师专中文系录取,父亲带着母亲为我备好的行李,送我上学,县上的班车泊在北道的二马路,可学校迎新的车停在火车站附近,父亲背着棕沙箱和行李,走在前面,我提一个装满生活用品的包,紧紧跟他身后,望着父亲负重蹒跚的背影,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衫,走到火车站乘上校车,到七里墩学校后,他跑前忙后领我报名,直至送到宿舍,给我铺好床,千叮咛万嘱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站在宿舍床前,不知道父亲是怎样离开学校的,怎样乘车回家的,只记得他说要回去上班,从此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尽管师范院校每月都发生活费,但父亲依然每月邮些零化钱,直到我毕业有了工资,还嘘寒问暖,在我人生的每个关口伸出援手。身体欠佳时他时常挂念,写信寻问并邮寄药方让我调养。我每次回家探亲,父亲总是买我爱吃的水果,临行总是携家人送到车站,后来是拄着拐杖一个人送我,直到车开走,我在车上,望着他白发苍苍、日益瘦弱的身躯,会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地冲下车去,说些保重的话,塞些零花钱,每次他都不要。父亲80岁之后的每一次分别,我都担忧是最后一次。没想到这次,真的成了最后一次。我明白生命,原来就是不断失去美好,并且是失去你最挚爱的人。

父亲坚韧仁厚,和母亲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含辛茹苦哺育了四个儿女长大成人,读书深造、就业上岗、成家立业、报效社会。用坚强托起三代人的晴空,用善良不断筑起纯朴的家风,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用厚重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挽救家庭的命运,用德为本信当先,教育子孙后代发奋图强,用心血铺就儿女的坦途。终其一生都在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奔忙,他深切的期盼后人健康成长,有独立人格和优秀品质以及真才实学。他一次次的教导叮咛,时刻回响在耳边,让我们不断地找准人生的方向。

父亲走了,我的天空淅淅沥沥,熟悉的家园里,再也不见他坚强的身影,挺直的脊梁,朗朗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只留下了永恒的怀念,似秋雨绵绵。

志心瞻礼

父亲是一位虔诚的掌灯人,为了心中不灭的灯,不惜燃烧自己。他懂得在独处时读书思考,内心丰盈坚定豁达。这一颗稳定的心,便是他修来的最上乘的定海神针。退休后志心瞻礼,下心含笑,不停研读文化经典,活到老学到老。他常说读书是一场修行。在书中人可以观察历史,窥见天地,最终遇见自己,长成了自己的骨头,吐出自己的香气。他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我领他去北京旅游时,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在毛主席站立的地方,久久地伫立,感受伟人的风采。在毛主席纪念堂里默默致哀,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庄严阅读碑文。先后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毛泽东选集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局势,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关注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关注中美关系问题,祈愿人世间美好和平。 他常会反复问我“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村”、“一带一路”等名词的含义。

他床头上挂着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横幅,这是他珍藏的陕西叔父的行草,这首诗见证兄弟俩不凡的情愫。左悬挂“境由心造”的条幅。他一生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勇敢捍卫毛泽东思想,坚决贯彻毛泽东思想,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撰写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和《毛氏家族的命运》等文章。早晚研读传统文化的经典,真诚反思自己的人生,从内心身体力行。90岁时撰写了《关于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思想》和《六论佛教思想文化的精华》等文章,在朋友中广为流传,为弘扬传统文化思想做出了贡献。这是他用一生聚集起来的信念,穿越生命的长河,在守望中创造的不屈的传说,凝结着他一生的智慧。那些历经时光洗礼的见解感悟,是父亲馈赠后人的礼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这些曾被阳光晒得暖暖的文字,现在却被滴滴答答的雨声漫过,字里行间渗进了清寂的哲思。

他热爱社会的公益,关心家乡的兴旺发达,曾为故乡老庵寺募捐近万元,用于寺庙的修缮。撰写了《颂家乡》和《赞开拓》等诗文,歌颂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爱民之情。 他关心乡邻的生活状况,扶贫济困,早年遇见衣不蔽体的乡亲,常会脱下自己的衣服赠予。小时我中午放学归来,每遇逢集,家里会坐满乡亲,父亲一边招呼母亲端茶倒水,一边让尽快端些午饭上桌,有一天我中午放学,无饭可吃,无处可去,哭着去了学校,父亲等乡邻走后,立即买了饼子送到教室,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无私的大爱。艰苦的年代,老家全村的人有事生病,都来找父亲帮忙救治,不论多忙,他从不嫌麻烦,有求必应,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一直沿袭到父亲退休后若干年,并以实际行动,传承给医院工作的弟妹发扬光大。父亲常说乡邻实在不易,来找你就是信任你,一定要帮忙救治,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有些大病县医院无法医治,他就写信托兰医外科的李叔尽力救治,他是父亲舅舅家的人,县上很多人生病做手术,都让父亲给李叔写信,他从不推辞。

他待人接物十分尊礼,凡是友人赠予的字画,一定认真装裱悬挂以示敬重。凡探望过他的人,一定在适当时回礼。父亲无论何时,不违本心,安贫乐道,重视內心的感受。父亲走了,我终于明白,那些精彩文案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爱心,藏着怎样的故事,藏着怎样的精神风貌。言为心声,如果没有纯洁无私的境界,怎能写出精湛深刻之文。穿越时空,我仿佛看见父亲已被读过的书和留下文字重新书写,他的眼神更澄明,脚步更从容,灵魂更有份量。

风范长存

父亲精神永存,如青松挺立于山崖,如秋菊含馨于大地。宁静朴实,温和谦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如沐春风。阳光平稳的情绪,总给周围人帶来舒适感和安全感。他身上儒雅的气质,古朴宽容的情怀,常让我想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

父亲一生勤俭持家。他常说一草一木乃至一张纸都是有生命的,不能随便损伤浪费,特别是粮食不能随意丢弃。这种艰苦年代养成的生活习惯,沿袭到他的晚年。他的生活朴素简洁,多余的衣服常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正如他朴实无华的人生。

父亲乐观向上,83岁时登上兰州白塔山并赋诗一首。在兰的黄昏,他让我加入舞者的行列,笑着欣赏女儿的舞姿。91岁时扶他登天水卦台山拜谒伏羲。精力充沛时,弟弟驾车带他去姨姨和舅舅家,他们有很多温馨的话题。有时扶他泡温泉听秦腔,我们有时扶他去天水周边景点,妹妹扶去湿地公园赏花漫步,每天生活丰富多彩。早晨散散步舒展筋骨。下午喜欢听秦腔且乐此不疲,孙媳妇给他买的秦腔播放机,爱不释手,喜欢分享众友观赏。秦腔的慷慨激越、粗犷豪放、苍凉悲壮、婉转细腻帶给他精神享受。

父亲是一位十分重情重义的人。有一次午饭后,他把秦腔播放机置阳台窗外,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正给好友播放,我问好友在哪里,他说在下面干活,我向下望去,原来是门房新来的退伍兵。每逢市区有秦腔演出,他早早通知,我会领他前去观看,早早为他占座位,周围人情愿为他让座,扶他坐定后我退出戏场,在周围耐心等待。结束时提一碗汤圆煮苹果,阳光下等他享用。他每次都说今天的戏讲什么历史故事,并对演员的功夫做出中肯的评价,然后拄着拐杖看廊檐下,有无熟识的朋友,之后走到宣传剧照前,仔细阅读观看,父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一直在内心认真读父亲,仔细观察他的神态,仔细体味他精神世界的每一章每一页每一行,从而更加深刻的敬重父亲,热爱父亲。

父亲的幸福感来自心底,来自自由自在地在校园徜徉了一个下午。他喜悦自在生活,平凡的清欢,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获取幸福。他欢喜地观看学校迎新的场面和每年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及文化活动,仔细阅读十几个二级学院的宣传板报,并评出他心目中的最佳,说给我听。他看见林荫路上有小同学哭泣,会上前主动寻问并开导,学生最后总是笑着说谢谢爷爷。看见熟人的手机丢在办公桌上,担心手机丢失,会一直坚守阵地等人归来。他会在活动室下下棋,在门球场晒晒太阳,聊聊天,和好友争论一个社会问题,给大家讲个故事,度过开心的时光。有一天,我去门球场叫他吃饭,任老师拉着父亲手说别打搅,你爸正在讲故事,我静静听他讲完,众人笑着鼓掌,这发自内心的笑声,是善良的流淌。他质朴温和的善意,点点滴滴润物无声,不论走在哪里,都有好友相伴,都有好人相护,都有好人扶助,发自内心的忠厚善良宽容,高山仰止。

青山垂泪,草木含悲。父爱如山,静默庄严;父爱如海,浩瀚无垠;父爱如菊,清香益远。霜染的菊花开了,挚爱的父亲走了,从此归途无父唤,唯将遗训记心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像那高洁的菊花,年年岁岁在我记忆里绽放,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一个人只要有人记得,就永远活着,父母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微信图片_202511051218441024_4

傅建芳: 甘肃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甘肃天水师院高教管理研究员。历任天水师院团委书记和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职务。主讲《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知识经济》等课程。完成了《知识经济视野下高校创新对策的研究》和《西部贫困女性的生存与出路的研究》等课题。在国家和省市刊物媒体上发表作品100多篇,专著《大学创新述论一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曾获省委省政府第十届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和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