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王光庆著文怀念天水籍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天之水网)

怀念霍松林先生

▲天水籍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

 □王光庆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当中,突然传来噩耗——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于2月1日逝世!

因霍松林先生是天水人,而我又供职天水,便与霍先生得以相识,并有了一些工作方面的交往。

 一、初识霍老

霍松林1921年9月出生于天水县琥珀乡。3岁起随父认字读书,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因有“神童”之誉。上中学时他曾发表大量杂文、新旧体诗宣传抗战并引起轰动,被国学大师于右任赞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

1944年,这位从穷乡僻壤普通农家走出来的年轻人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后迁至南京),攻读中国文学专业。后获得胡小石、朱东润、罗根泽、汪辟疆、陈匪石等学者名流的赞赏、指导和教诲,并与汪辟疆、陈匪石两位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各位先生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为他此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霍松林先生是杰出的学者、卓越的教育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1953年以后,霍先生一直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作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奠基人,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霍家军”。先生治学严谨,著作颇丰,著作有四十多种。其中《文艺学概论》是新中国第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为全国文艺学学科奠基之作。先生曾与孙轶青、叶嘉莹、刘征、李汝伦等诗词大家同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霍先生的著作,我早有拜读,但真正与先生相识并有交往是从2010年开始的。10月18日,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庆贺霍松林先生从教70年暨90诞辰。当时我任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受市委委派我带相关人员前往西安出席了庆典大会。记得当天大家都忙着庆典的事情,霍先生更是非常忙碌。但当先生听说家乡的客人到了,还是抽身和我们一行见了面。礼节性的见面很简单,大家只是相互招呼几句,根本没机会交谈,更别说是促膝长谈。但第一次看到鹤发童颜、精神瞿铄、和蔼可亲、满脸喜色的先生,仍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天的庆典活动规格较高,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等领导及国内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陕师大师生共200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庆典大会,并宣读了贺电。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天,霍先生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感谢党和人民给予的评价和荣誉,表示要把荣誉作为鞭策、鼓励自己的动力和方向,不断攀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爱。

接下来几天,陕西师大还举行了“《霍松林选集》出版座谈会”、“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霍松林先生与弟子座谈会”、“名家系列学术讲座”、“唐音阁笔会”等一系列活动。先生作为整个庆祝活动的主角,时间安排非常紧,但还是挤时间会见了家乡来的代表,并与大家进行了座谈交流。

▲霍松林先生

二、约写序言

2013年10月,历时4年编撰的《天水通史》已经成书。具体负责编写工作的宋进喜同志向我汇报,省上专家的审稿已经结束,他们正在吸收审稿意见统筹修改,中华书局正在抓紧审订样书书稿,他说当下需要邀请名家完成撰写“序言”的工作。经过认真考虑,我们决定总序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撰写,另外两篇专业性较强的序言分别约请霍松林先生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撰写。

10月底,我带领市人社局的同志在西安做引进人才工作。其时方便与霍先生联系。于是我给宋进喜同志打电话,要他和霍先生弟子、天水师范学院副院长汪聚应联系,一同速来西安。11月1日他俩如期到达,并按事先安排和霍先生取得了联系,约定第二天一早去霍先生家里。他们两个当晚住在霍先生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专家公寓,与霍先生住的专家楼仅有百米之遥。

第二天一早,当我驱车进入校区,他俩已经等候在那里。听闻霍先生已吃过早饭,我们便一同上了电梯,轻轻敲开了霍先生的家门。开门的是霍先生的儿媳妇。坐在沙发上等候的霍老看到家乡人非常高兴,他哈哈大笑着和我们每个人握手。招呼大家坐下,霍先生便从在场的家人开始向我们介绍他的家庭情况。霍老的爱人当时还健在,只因行动不便坐在轮椅上。先生从老伴谈起,谈起了他们从恋爱到结婚的经过,谈起了他们儿孙的工作学习情况。看儿媳妇推着轮椅上的婆婆进了里屋,霍老又无限深情地给我们谈起了他这辈子走过的路。

当先生讲完他在国立五中上学时的情景,我便打开《天水通史(明清民国卷)》样书中记有国立五中历史的部分请先生看。霍先生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看到自己的抗战诗歌和牛汉等友人的作品选编其中时,就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起了当年他们这些热血青年投身抗日的往事。看到书中关于日机轰炸天水的记述,先生又动情地给我们讲:“当时日机是要轰炸兰州,但误炸了天水,几次轰炸天水有很多百姓罹难……”

先生颤抖着手,先慢后快,约莫半个小时,才翻阅结束《天水通史》四卷样书。当我向先生提出请他作序的愿望时,先生不仅慨然应允,而且还夸赞道:“天水历史不简单,你们这些书写天水历史的人也不简单!天水能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实属不易,能为这部巨著作序,是我本人的莫大荣耀。我一定不负重托,如期完成任务。”我原本以为先生年事已高,邀先生作文会比较勉强,因而做好了几种准备,没想到我们的准备都是多余。

看到墙上的时钟已近11点,我们起身告辞。先生却兴致盎然地带我们去参观他的书房。跟随先生穿过住室过道,来到了最西边先生的书房。他指着迎面窗边墙上悬挂着的于右任书法及于右任赠他的照片,给我们讲起了他与于右任先生的交往和友情。随后,又允许我们参观了他的藏书和著作。

西安受邀之后,听宋进喜同志说霍先生又几次约其见面,探讨书稿及“序言”修改事宜。最终定稿的霍先生“序言”5000多字,可听说先生写下的字数超过万字,而且一改再改,到定稿时,已经是第八稿了。先生这篇“序言”,不仅凝结着他对受邀之事的高度重视和所花心血,而且也展现了一个文化大家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范。

▲霍松林先生

三、看望送书

2014年12月4日,《天水通史》在省城兰州隆重首发。11日下午,又在天水举办了出版发行座谈会。座谈会结束,我即和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彭鸿嘉同志一道,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乘机前往西安看望霍松林先生。

12日一早,我们敲开了霍先生的家门。霍老的大儿子一边给我们递水,一边解释说:父亲出去锻炼了,很快就会回来。从霍老大儿子的自我介绍中我们得知,他是老大,也是大学教授,已经退休两年。并知道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因父亲身体不是很好,他就搬过来陪住照顾父亲。

正说着,穿着棉衣、戴着暖帽的霍先生开门进屋了。我们起身向他问好。霍老一边脱帽,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乐呵呵地问:“你们啥时候来的?”我回答:“昨天乘飞机到的。”霍老听说天水与西安之间已通了飞机,便感叹不已地说:“过去我在天水西安之间往来,常常是步行,后来通了汽车,再后来通了火车,现在都通了飞机,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一番寒暄之后,我和鸿嘉同志给霍先生送上了刚刚出版的《天水通史》,并感谢先生对家乡天水文化事业的支持。先生翻阅着印制精美的《天水通史》,连连称赞这件事情做得好。我们又向霍老汇报介绍了天水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询问霍老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祝愿老人身体健康,有生之年到家乡看一看,为天水的文化教育事业提出宝贵意见。

霍老对我们远道而来看望他表示感谢,对《天水通史》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他说,《天水通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是编写人员为天水人民做出的一件大好事。它的编写出版,不但能增强天水人民的文化自信,激励天水儿女爱乡爱国,继往开来,而且也可以让全国、全世界认识天水,向往天水,起到促进天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独特作用。霍老说,他很高兴看到天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的长足发展,并表示力争在来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回家乡看一看,感受一下家乡的喜人变化。

与一年前相比,霍先生面容略带憔悴,精神不佳,明显苍老了许多,我们考虑到他的健康,便要告辞。这时候,霍老提出要赠送我们每人一本新近出版的《松林回忆录》。先生步履蹒跚地带我们走进书房,很认真地给每人的赠书上签名留念。临别,霍老又应大家请求,在他的大客厅里与我们合影留念。

……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多过去了。与先生的交往似乎就在眼前,可先生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文宗已逝,德范永存。我们相信,霍老念念不忘的家乡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谱写出新的辉煌。

(作者王光庆现任天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