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马滩秦简历史文化及书法价值探析
王振宇
放马滩,是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景点之一,因传说秦始皇先祖赢非子在此地为周王室牧马而得名,应为秦文化重要发源地。这里气候温润,碧野连天,风景秀美,交通便利。由于1986 年4月在此地出土了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地图等一大批重要文物,被当时的考古学家誉为先秦及秦汉考古文化的圣地,享有“天水放马滩,云梦睡虎地”之称。
下面,着重对天水放马滩秦简在历史文化及古代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进行初步探析,并对今后深入研究提出具体建议。
一、天水放马滩秦简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986年4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放马滩古墓葬群的13 座秦墓和1座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一号秦墓出土的461枚战国晚期竹简,以其时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引起了全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及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并开展学术研究。放马滩秦简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竹简大多数保存完整。从留存痕迹看,其简册有上、中、下三道纬编,每简右侧编绳处都有三角小锲口,并有编绳朽痕,系丝织物。大部分简的天地头正背两面粘有深蓝色粗布片,可能当时编册后用布包裹粘托,以作装帧。
2.简文以小篆书写,间杂隶书。文字一律书写在篾黄面,篾青面无文字。每简最多容43字,一般在25~40字之间。每简书写一条内容,至一章写完,如有空余,再写不同的章节,其间用大小圆点和粗线段区分,以示分章。如遇转行,必写在与之邻近简的空余处。
放马滩秦简
3.经整理,简书内容分甲乙两种《日书》和《志怪故事》。甲种《日 书》,共73枚,内容可分八章:《月建》、《建除》、《亡盗》、《吉凶》、《禹须臾》、《人日》、《生日》、《禁忌》。乙种《日书》, 共381枚,内容有二十余章,前七章与甲种同,其他另有:《门忌》、 《行忌》、《死忌》、《五种忌》、《吏听》、《作事》、《五行相生及三合局》、《律书》、《五音占》、《星度》、《问病》、《方位吉时》、《昼夜长短》等。
《志怪故事》,共7枚,内容是县丞向秦国御史呈交的一份“谒书”,记述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复生之事和简历。有的学者(比如李学勤教授)认为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相类,应是志怪小说之滥觞。
4.《日书》是主要部分。这部《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发现后的有关《日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日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及农业、人口、人民生活的原始资料。
《志怪故事》在这批竹简中所占数量虽少,但对研究秦国官制、行政建置以及县机构的设置却有着重要价值。
二、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历史文化及书法价值
甘肃被誉为“简牍之乡”。在陇原大地上,东起天水,西至敦煌,南到祁连,北达居延,几乎随处可见简牍遗存。敦煌和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等被学者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学“四大发现”。到目前为止,甘肃发现的简牍已超过8万枚。天水放马滩秦简,是甘肃简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书法价值。
甘肃简牍出图地点分布示意图
一是天水放马滩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有专家、学者认为,放马滩战国、秦、汉古墓群中出土的重要文物,创造了许多历史之最。诸如: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木板地图;世界上最早的纸——纸绘地图;中国最早的历书——《日书》;中国最早的毛笔;中国最早的传奇小说——《志怪故事》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纸绘地图
二是天水放马滩秦简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放马滩秦简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秦的社会性质、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天文历法、风俗习惯、人民生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两地发掘秦简虽属同一历史时期,而且都有《日书》部分,但它们反映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特别是有关禁忌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放马滩秦简中《日书》简的数量少,内容简略,少言鬼神事;而睡虎地秦简中《日书》简数量多,内容复杂,动辄言及鬼神。另外,两部《日书》在记月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多见于秦文化的名词,说明秦重政治而轻鬼神;后者则多见于楚文化的名词,说明楚重鬼神而轻政治。所以,两部《日书》是研究战国及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三是天水放马滩秦简在文字和书法史上的价值。中国书法的发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历经沧桑。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与金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汉字资料。甲骨文、金文在广义上称为“大篆”。秦统一六国之前,“小篆”是秦通行的字体。战国时期从篆书转变到隶书的“隶变”过程,正是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发现的战国晚期《天水放马滩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简牍中,可以清晰地找到秦篆隶变的轨迹。此后,中国书法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书体。书法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点并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放马滩秦简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勾勒了秦文隶变的轨迹。从放马滩出土的秦简看,简文以小篆书写,间杂隶书。整体书风既古朴厚重、气韵沉稳,又疏朗清秀、生动传神,真实反映了战国晚期汉字由大篆向隶书演进的变化情况,并揭示了秦隶的本真面目,为探究书体的演变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文本资料。
其次,呈现了草化形态的端倪。放马滩秦简整体呈现出草化风格的趋向,其捺笔下笔沉稳,墨势凝重,字体中的短横与斜点也多以重笔浓墨书写,隐约可见章草最具特色的雏形。在书写风格上,放马滩秦简与睡虎地秦简的秀美轻灵、飘逸潇洒截然不同,其用笔厚重沉稳,行笔时逆锋起笔、裹毫藏锋,横画略呈孤势,线条质感明显,多有变化。同时,与四川青川木牍相较,放马滩秦简更显古朴拙雅、纯真圆润,草化程度也更加明显。
再次,体现了笔画规则的运用。在放马滩秦简中,已初步体现出古人书写时应遵循的笔画顺序、结构规范和基本规则。最为明显的是对“有重者皆构别体”书写规则运用得比较熟练。如《日书》甲种“建除”1至21简中,“建”“除”“盈”“平”“定”等字,每次重复出现10余次。再如《日书》甲种“禹须臾·行日”42至71简中,“人”“月”“日”“东”“南”“西”“北”“中”“吉”等字重复率更是高达30次以上,且每次写法不完全相同。在如此重复率极高的《日书》简文中,每枚简上多次出现的重复字,都被写得生动活泼、各具特色。
总之,战国、秦、汉之际是中国书法史上书体演变的关键阶段,为以后书法形体变迁及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自二十世纪初期以来,随着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敦煌秦简、居延秦简等大量秦汉简牍的陆续出土,不仅填补了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多处空白,也为探究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文本。这些简牍资料,成为研究中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天水放马滩秦简研究的几点思考
云梦睡虎地秦简
天水放马滩秦简及其重要文物出土以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依然有一些具体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形成共识。
1.全国简牍文化研究要交流互鉴。甘肃是“简牍之乡”,甘肃简牍文化研究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要加强与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学术交流,共享简牍文化资源,共同深入研究探讨,尤其要在比较研究中各显其长,互促共进。
2.甘肃简牍文化研究要突出重点。从目前考古发现看,天水放马滩秦简是甘肃简牍之源,年代较早,字迹清晰,质量较高;居延、敦煌汉简等是主流,时间晚于放马滩秦简,但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甘肃河西简牍与放马滩秦简是否有必然联系,尚待深入考证,但甘肃简牍的渊源与主流,应该是明确的,研究的重点必需包括放马滩秦简,这是毫无疑问的、坚定不移的。
敦煌马圈湾汉简
3.天水放马滩秦简研究,要与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清水县李崖遗址、甘谷县毛家坪遗址、甘谷汉简等方面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天水及陇东南地区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文化研究的综合优势和强大合力。
甘谷汉简
4.天水放马滩秦简研究,要与宝鸡青铜器铭文、石鼓文,成县《西狭颂》,张家川县《河峪颂》等周边地区金石文化及书法遗珍研究相结合,彰显秦陇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内在联系和独特魅力。
河峪颂
5.把天水放马滩秦简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发展优势,古为今用,融会贯通,深入研发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无限潜能的文创产品,积极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艺术效应。
甘肃简牍博物馆文创精品
6.把天水放马滩秦简研究放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大视野和国际大背景下去深度考量,努力做到东西联动、南北交融、中外互鉴,把深入研究、挖掘、弘扬简牍文化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明显的综合效益。
丝绸之路全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放马滩秦简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放马滩秦简,对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研究,并将不断推动全国简牍文化研究深入开展,产生一批简牍文化研究专家及其简牍书法家,最终形成简牍书风。我们期待着这一时期的早日到来。
王振宇,甘肃省天水市人,历史学学士,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甘肃省天水市政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天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喜欢文史哲,工诗联、善书法,对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及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研究。主编出版《天水文物精华》、《天水石窟文化》等书籍,发表论文、诗联一百余篇、首(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