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文子专栏 > 正文

文 子:炼石补天女娲情

炼石补天女娲情

□ 文 子

八千年天水,钟灵毓秀,文脉相承。

踏入秦安,便踏入了一个与远古相连的梦境。“娲皇故里”的牌楼静立眼前,如时光的门扉,将我从此岸的纷扰引入彼岸的神话。正午的阳光在青石路上静静铺展,蒸腾起淡淡的雾霭;檐角风铃摇曳,清脆声响如从时间深处漫溢的涟漪,引领着我向东行走,去追寻那位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始祖——女娲的神迹。

天高云淡。女娲祠依偎在清水河畔,青瓦灰墙在日光下泛着温润。入祠门,娲皇宫前的五彩石瞬间攫住了目光。石身沐浴天光,流转着青、赤、黄、白、黑五色辉芒,宛若一道凝固的虹桥。石面上隐约可见两位女子的轮廓,背面则留着烈焰灼烧的印记。轻触那粗砺而冰凉的表面,一阵震颤倏然传遍全身——这石中,分明还熔铸着先祖掌心的温度,回荡着娲皇补天时的烈焰轰鸣。

这已不是一块补天的遗石,更是一面映照千古的明镜,折射出我们灵魂深处对创造与救赎的永恒渴慕。每一道纹路都在低语,每一处斑痕都在铭记,无声见证着天地初开时的壮烈与温柔。

轻步入大殿,女娲圣像静坐于光影交错之中,面容慈和如月,目光深邃如渊。她长发垂肩,盘膝而坐,左手托起五彩石,右手垂落鲜红绫。那红绫在透窗而入的阳光中,宛如一道流动的霞光。最撼动心魄的,是她那双重瞳之眼——仿佛能洞穿时空,凝视每一个朝圣者的魂魄。她抟黄土而造人,炼彩石以补天,一举一动,都是对生命的至深珍爱,对苍生的无悔守护。

祠内壁画在幽光中徐徐铺展,将远古神话化作可触可感的画卷。我仿佛看见,在鸿蒙初辟的大地上,女娲俯身于龙泉畔,掬起一捧黄土。那泥土在她指间揉捏,渐渐有了温度,有了心跳。每一个泥人自她手中诞生,天地间便多了一颗会发光的星辰。而当天穹破裂,暴雨倾泻,她毅然熔炼五色石,飞身冲向苍穹的缺口。那一刻,柔美与刚毅在她身上完美交融。

创造与修补,这不只是女娲的功业,更是镌刻在人类文明血脉中的永恒印迹。我们每个人,不也终其一生,重复着这样的历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图景,修补残缺与遗憾,在破碎与完整之间,寻找那微妙的平衡……

怀着一腔敬畏悄然出祠,沿风沟蜿蜒前行,寻访传说中的女娲洞。路旁野花星星点点,如远古遗落的记忆残片。洞口幽邃,内里黝黑,似通往另一重时空。立于洞前,清风自深处徐来,携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也送来远古的回响。这不仅是自然的洞穴,更是一个民族记忆的源头,一处灵魂的故乡。

北门外的龙泉古井,在暖阳下泛着粼粼波光。清洌的泉水倒映着流云与苍穹,也映照出面容。俯身凝视水面,那句永恒的哲学叩问悄然浮现:“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水影微微摇曳,仿佛在应答:我们都是黄土子嗣,都是从那双温柔而坚韧的手中诞生的生命。这眼清泉千年不涸,正如生命的源流,生生不息。

当地人娓娓道来,女娲祠初建于秦时,两千载岁月里,几经毁损,又屡次重修,历尽沧桑而精神不灭。听此历程,我心中悸动——物质的殿宇或有倾颓之时,但精神的传承从未断绝。就像这座屡毁屡建的女娲祠,人们对始祖的感念与追怀,亦如这龙泉之水,亘古长流。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女娲诞辰,此地便迎来隆重的祭典。民众汇聚于此,最多时达十余万众。想象那盛大场面,该是何等动人的景象——这不是狂欢,而是对生命源头的集体礼赞。这跨越千年的仪式,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成为他们文化传承的根基。

女娲祠,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一种精神的永恒象征。它昭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生命的敬畏、对创造的渴望、对救赎的追寻,始终是人类共通的心灵密码。这一切,都源自那位人首蛇身的始祖,源自她那双凝视千古的重瞳,源自那颗永远搏动的黄土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女娲未竟的作品,都在用一生的光阴,打磨属于自己的那块顽石。或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重复这两个朴素而伟大的动作——一手创造,一手修补,在残缺与圆满之间,构筑属于自己的一方苍穹。这,便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华夏子孙血脉中的“女娲情结”——那份对生命的炽爱,对天地的担当,以及对完美永不停歇的追寻。

此刻,微风柔暖,天地清和,但那份自远古奔涌而至的“女娲情”,却已如龙泉水般深深流入我的血脉——那是对生命的挚爱,对天地的责任,是挺身而出、炼石补天的勇毅与担当。我们皆是行走于人间的、未完成的“五彩石”,以一生时光,承袭着始祖的两种天命:一手创造,赋予生活以形态与温度;一手修补,在残缺与遗憾中熔铸希望,直至为自己的那片天空,补上圆满与心愿。

9dfc2c387cb2703614627ff0f842999e

 

【作者简介】:文子,甘肃山丹人,曾在《甘肃日报》、《张掖日报》、《张掖作家》、《张掖网络作家》、《作家联盟》、《世界经典文学荟萃》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数篇作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