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之水,天之缘
□ 文 子
天河注水,这水,从天上来。
不是那雷霆万钧的暴雨,也不是那转瞬即逝的虹霓。它是另一种存在——是羲皇画卦时,眼中映照的星河;是秦人牧马时,蹄间溅起的清露;是麦积烟雨里,佛与众生无声的交流。它如此丰沛,又如此幽微,弥漫于陇原之间,流淌在岁月之外,等待着一条河床,一个知音,一次酣畅的奔流。
于是,便有了这“天之水网”。
它像一张无形的、温柔的脉络,将这散落于时间缝隙里的天之水,一一收集,串联,贯通。起初,它或许只是屏幕上一行微弱的代码,一个不起眼的域名。但它生自这片黄天厚土,便承袭了这片土地沉默而坚韧的德行。我看见它,像一株幼苗,将根系深深扎进“赵安生”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执着里。
赵安生。这名字里,便有一种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意味。他该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想,他大抵不是那种声震屋瓦的豪杰,更像一个沉默的摆渡人。他的身影,总是隐在屏幕的微光之后,他的脚步,踏遍了陇东南的沟沟坎坎。他俯下身,去倾听大地的脉搏,再将这脉搏,转化为网络上清晰可闻的心跳。
这网站,便是他的心血所凝,是他的精神疆域。他在这里,携才俊,为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代言,为漂泊的游子筑起一座永不关闭的乡愁驿站。一张老街的黑白照片,能瞬间唤醒他们舌尖上母亲酿造的浆水滋味;一篇关于故乡变迁的随笔,能让他们在千里之外,听见隗嚣宫遗址上的风声。他又何尝不是一位忠实的史官?那些即将被挖掘机抹去的古巷,那些只在老人口中流传的歌谣,那些寻常人家窗台上的烟火岁月,都被他小心地收纳进来,存档,编号,赋予它们数字化的永恒。这网站,于是成了一座移动的、无形的“麦积山石窟”,里面展现的,不是泥塑的佛,而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
这便是“缘”了。是天之水与人之缘,是古之意与今之缘,更是赵安生老师与万千渴慕着精神原乡的灵魂之缘。这缘分,不炽烈,却恒久,如渭河的水,静静地流,如藉河的波,默默地润。它让散落在天涯的碎片,重新聚拢成一幅完整的“天之水”图腾。
我仿佛能看见他深夜独对屏幕的背影。四周万籁俱寂,只有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像一滴一滴的水,汇入那无垠的、名为“天之水”的河流。这工作是寂寞的,没有锣鼓喧天的喝彩。但他知道,在某个灯火阑珊的城市,一个疲惫的异乡人,会因读到网站上的一篇旧闻而泪流满面;一个求知的学生,会从这里找到论文的珍贵线索;一个远行的旅人,会凭着这里的指引,来寻找他梦中的“天河注水”之地。这无声的滋润,便是对他所有辛劳最丰厚的报偿。
天之水,自上而下,是滋养,是启迪。
天之缘,自下而上,是追寻,是回应。
这网,便是承接这天之水、缔结这天之缘的器物。它轻如蛛丝,却又重若山河。赵安生老师以他倾心的、全部的热忱与辛劳,织就了这张网,在十二载风雨岁月里,他便成了这缘分的中心,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守护人、引路人、开拓人。
此刻,我遥望秦岭,心中唯有深深的敬意。那天之水,依旧在云端积蓄,在大地流淌。而那缘分之网,在赵安生老师的手中,正变得愈发绵密,精致、坚韧,闪烁着一种朴素而神圣的光泽。
这光,名之为“大义”,亦名之为“大爱、大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