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深圳市光明区领导反映,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节购买礼品。教育部门调查后已通知学校家委会将集资退还家长。(9月5日 澎湃新闻)
家委会,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代表成立的组织,作为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关注孩子的教育。不可否认家委会成立的初衷是好的,曾经起到过双向沟通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存在着各种问题。随着各处竞争压力加大,学生成绩的竞争逐渐蔓延至家委会。此前就曾上演家委会选举时家长晒高学历,晒好职位,堪比单位领导职务竞选的闹剧。
首先,家委会“劫”走了家长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许多家长表示在加入家委会后,每天除了忙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给家委会的任务,替老师分忧,不免有些怨言。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挂羊头卖狗肉”,假借设立家委会的名义收取班费购买教辅,家长们虽然怨声载道,但考虑到自家的孩子,只能默默承担着额外的工作或向家委会缴纳费用。由此可见,家委会已然变味,成为家长、老师与学校之间“人情的产物”,绑架了家长为孩子一心付出的心理。
其次,家委会“劫”走了孩子公平竞争的权利。由于学校对老师的管理失位,部分家委会成员的孩子成为有特权的“优越者”,任何名额有限的活动都会优先考虑家委会成员的孩子,这无疑给其他孩子带来心灵上的打击。有些家长利用家委会为自己的孩子牟取福利,以求得老师对孩子的格外照顾,如此做法更是让家委会与建立的“为了孩子们的共同发展”初衷南辕北辙。学校本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之地,但一些家委会已然将不正之风带入教室。
家委会并非“劫”委会,家委会不能,更无权强制家长做出非自愿的行为。此番家长在人民网留言侧面反映出举报渠道不通畅、家长虽心有不满却鲜有人敢于明确反对的问题。因此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管和引导,明确家委会的权利和边界,不能放任不管,导致乱象丛生。
然而因噎废食,取缔家委会的行为并不可取。家委会并非学校的附庸机构,而是连接家长和学校的服务机构。诚然,一些家委会确实出现讨好老师,惠利学校的情况,但家委会的建立的确推动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变革,促进了中小学校的管理完善,不能仅因一两个家委会的漏洞就扬言取缔。真正需要做的是矫正家委会的不正之风,让家委会回归本质,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桥梁作用。
在“双减政策”中可以看到教育部门为学生减负的决心,教育正在回归本质。不仅是教育,家委会亦然,与其绞尽脑汁为孩子建立人情关系走捷径,不如向这种行为坚决说不,为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一个清朗阳光的书香校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