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群众自己到不动产登记大厅,跑了4趟,历时44天才拿到房本;但有的人找‘黄牛’代办,花500元后竟能在1天内‘神速’出证。”据9月4日新华社报道,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五督查组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暗访,发现当地不动产登记中心存在办证效率低时间长、工作人员涉嫌与“黄牛”勾结不当牟利等问题。目前,当地已对相关问题开展摸排核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相关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被积压的912件业务也已全部办结。
“去车管所查查”“我身边也有这种情况”……在该新闻的跟帖中,不少网友留言表示遇到过或听说过类似情况。比如,有的地方在车辆上牌、年检等环节,“黄牛”比办事窗口速度快;有的地方在房屋交易、不动产登记等方面,暗示办事群众先去找中介“买”服务;有的地方在小微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办理等业务上频频设障,而找“黄牛”代办则顺风顺水;有的地方职能部门指定企业安责险由特定保险公司“独家代理”……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很多地方不断破冰、改革,已经逐步实现“一网通办”“只跑一次”等便民惠企服务,甚至很多事项还打通了诸多壁垒,实现“跨省办理”。相较之下,个别地方的职能部门、服务窗口还四平八稳地“拿着大印当大爷”,吃拿卡要,实在令人费解。
一些地方的窗口工作人员长期沉醉于“拿着大印当大爷”的迷梦,首先是因为在“权为谁所用”的问题上,立场歪了。“屁股决定脑袋”,权力的运行就难免存在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变现思维在某些地方一直存在。
其次,有关办事规则、信息不够透明,监督权不足、话语权失衡,办事群众只能任由工作人员指挥。“昨天缺个材料、今天开个证明、明天再来办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同时,对工作作风等问题的投诉举报渠道不畅、效果不佳,不仅打击群众监督的信心,也无形中纵容了新闻中违法违规现象的滋生蔓延。
此外,个别地方自以为“山高皇帝远”,长期以来形成小圈层的人情社会,上下打点、人情往来,共同导致了“花钱办事”“托人走后门”等不良风气。当然,也与个别工作人员放松法纪要求,甘于同流合污、被围猎,以及心存侥幸有关。而纪律监管的失职,一定程度上也给某些人造成“没人管”“习惯成自然”的认知。
一百次服务换来的认可和口碑,都不敌一次“花钱办事”带来的伤害。当分内的服务职责,在逐利冲动下演变成“市场行为”,危害极大。“不给好处就拖着,花钱就给办一办,多加钱还能享受VIP加急”——当一个地方漠视法纪、破坏公平、规则失效,这对百姓的获得感、对政府部门形象和公信力、对地方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进程等,无疑都会造成莫大的损害。
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违规行为背后,往往伴随着制度漏洞、服务理念缺失等问题。被通报的地方,当务之急是亡羊补牢,迅速整改已有的问题,该追责的追责,该移送司法的不能手软。目前,相关地方已展开整改和问责工作,甚至还提供了很多此前没有的服务内容。这说明,这些地方本来是有办法、有能力提供更高水准服务的,可偏偏喜欢在百姓面前“抖大印”。这种心态,必须要扭转。此外,其他地方也应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提高为办事群众和企业服务的能力、探索更多服务于社会的工作机制,要追求“进行时”“将来时”,而不能沉醉在“过去时”的舒适圈里“踩着瓜皮刷浆糊——滑到哪糊到哪”。
“为什么发展慢”“为什么留不住人才”,网友跟帖中直呼“这就是答案”。办事窗口是距离群众最近的服务场所之一,是软环境的测温计。从促进地方发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的角度看,某些地方真的该动动心思,哪怕是“抄作业”。
从长远发展来看,如何确保服务百姓、造福社会的制度不能任由某些人“打扮”,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依法治国、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理念和举措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服务窗口却还在“拿着大印当大爷”的迷梦里,必须用行之有效的外力“叫醒装睡的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