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桥下空间“大有可为”
重庆城建集团实施的李子坝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
◆肖春雨
重庆被称作“中国桥都”,据统计桥的数量超过2万余座,如何让不打眼的桥下空间“活”起来,是“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由重庆城建集团实施的这个工程,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

李子坝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北临嘉陵江,东起渝澳大桥,西至嘉华大桥。项目包含李子坝轨道站和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岸线全长约2.55公里,总面积约26.2万平方米。
“我们通过把山城地貌与生态修复的巧妙融合,充分运用起桥下空间,真正兑现了那句俗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项目团队负责人骄傲地谈起这个项目,“两江四岸”是重庆最具标志性和辨识度的城市区域,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轴。项目团队巧妙利用高架桥下纵横交错的空间骨架,用红色透水混凝土构建起贯通的慢行滨江步道系统,如丝带般贯穿各功能节点,串联起休闲广场、观景平台与运动场地等功能区域,形成连续而富有变化的公共活动带。实施期间,因为区域附近涉及多个旅游景点,项目团队统筹安全文明施工与历史文化保护,科学组织工序穿插,严格控制施工噪音与扬尘,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与游客活动的影响。红色滨江步道随高差起伏延展,与阶梯、坡道自然衔接,消弭了地形阻隔,提升了步行体验。夜间灯光系统同步启用,勾勒出步道轮廓,延续着山城昼夜不息的生活温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偏偏都要!”项目技术负责人解释说道:这条江岸线在绿意盎然中完成生态重塑,步道蜿蜒穿行于繁花绿树之间,亲水空间徐徐铺展,一边是轨道穿楼的魔幻城市地标;一边是焕发勃勃生机的滨江生态步道。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有机融合,尤其是在清杂除乱、固土保坡环节,项目团队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与植被杂乱的现状,采用科学规划植被修复方案,因地制宜栽植耐淹、耐旱且生命力强的植物,既顺应嘉陵江消落带的水位变化规律,又还原江岸的自然韵律,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滨水植物群落;同时,在植物选择中,注重季相变化,营造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视觉体验,让生态修复成果融入市民生活,在不同季节都能邂逅江岸的不同景致。
“江边耍水是最巴适的!”一句话道出了重庆人刻在基因里对山水的眷恋。员工们深知在“重塑滨江生活”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市民需求——“打造亲水空间”。项目部团队倾力打造滨水步道,设置四处阶梯式下江步道连接滨水平台,有效分散人流,阶梯铺装防滑耐磨石材,架设不锈钢护栏保障安全,方便市民拾级而下,提升亲水可达性。滨水平台同样采用防滑耐磨石材铺装,并结合潮位变化设置可淹没区域,兼顾安全与舒适,让市民夏日可纳凉于江水畔,冬日可漫步于石台阶,实现全年无间断亲水体验;同时,岸边增设的便民驿站、智慧导览与休憩设施,让市民在漫步江畔时尽享便捷与关怀。
如果说生态修复赋予了“两江四岸”新生命,那么李子坝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则是打造了“一体系、多节点”的活力空间。当李子坝轻轨穿楼而过,江风穿行于站台与滨水步道之间,当大有可为的桥下空间成为了市民的“小确幸”,人与景在此刻“双向奔赴”,这很重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